来源:央视新闻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开信息
你知道吗?南京清晨六点的公交站,总有个瘦小的身影特别扎眼——82岁的刘阿婆攥着磨破边的帆布包,每次车一到,都要旁人扶一把才能慢慢挪上去。这公交她坐了五年,单程一个半小时,终点永远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,就为了那面刻满名字的黑墙。
上周我去纪念馆采访,刚好碰到她。当时她正蹲在墙根前,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摸着“刘建国”“周桂兰”两个名字,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,砸在大理石上没声音,可那肩膀抖得,谁看了都心疼。她抬头看见我,声音哑得像砂纸磨过:“这是我爸妈,1937年那年,我才4岁,眼睁睁看着日本兵把他们拉走,再也没回来。”
原馆长朱成山跟我说,这样的老人他见了太多。这面43米长的名单墙,现在刻着10665个遇难者名字,从1995年第一次刻名字到现在,每多一个名字,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眼泪。刘阿婆说,以前没这墙的时候,她连个哭的地方都没有,爸妈连尸骨都没留下,“现在好了,我能来跟他们说说话,说我现在过得好,说南京的桂花又开了”。
有次我还碰到个94岁的夏爷爷,由孙子推着轮椅来,怀里揣着个旧布包,里面是张泛黄的全家福。他指着墙上“夏春生”的名字说:“这是我哥,当年为了护着我,被日本兵用枪托砸死的。”说着就从布包里掏出支红笔,颤巍巍地给名字描红,“每年我都来描一次,不能让他的名字掉色,不能让后人忘了他”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,现在总有年轻人来陪这些老人。上周六我看到一群大学生志愿者,围着刘阿婆听她讲过去的事,有个小姑娘一边听一边掉眼泪,还帮阿婆擦眼泪说:“阿婆您放心,我们都会记得,会帮您常来看爷爷奶奶。”还有个小学生,在家长的带领下,拿着小抹布帮着擦墙上的灰尘,奶声奶气地说:“老师说,这些都是英雄,要好好保护他们的名字。”
朱成山馆长说过一句话,我记到现在:“我们建这面墙,不是为了记恨,是为了记住——记住那些逝去的人,记住和平来之不易。”刘阿婆现在学会了用智能手机,她把爸妈的名字拍下来设成屏保,每次想他们了就拿出来看看,“我年纪大了,不知道还能来多少回,但我跟我孙子说了,等我走了,他要替我来,替我跟爸妈说,咱们国家现在好得很,再也没人敢欺负咱们了”。
昨天我离开纪念馆的时候,夕阳刚好照在名单墙上,那些黑色的名字好像都有了温度。刘阿婆正慢慢往公交站走,手里攥着一束刚买的野菊花,那是她要带给爸妈的。看着她的背影,我突然觉得,这面墙不只是纪念碑,更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,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该有的“记忆坐标”。
互动时刻:
你有没有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?看到那面名单墙的时候,你心里最想跟那些逝去的人说些什么?或者你身边有没有这样让人感动的故事?评论区跟大家说说,咱们一起把这份记忆好好守护下去~
(本文史实均来自纪念馆官方记录及央视新闻报道,部分人物姓名为化名)
在线配资炒股开户,力创配资,财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