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调查审议,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务会议审定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相关科研不端案件涉事主体进行了处理,20多名高校人员涉学术不端被通报,涉买卖论文、抄袭剽窃等。
\n从通报来看,不少人已然通过论文买卖获得了科研项目、学术奖励。如果这种论文买卖演变为一股刹不住的邪风,自然会有更多人在结果导向的功利化驱动下相互传染,放弃扎扎实实搞科研的苦拼,选择找各种捷径,令学术界逐渐形成一种不良的浮躁风气,进而损伤到整个学术生态,影响科研质量。
\n目前,被通报的相关责任人已经分别被处以终止项目、追回资金、终止或撤销相关荣誉称号等处罚,处罚不可谓不严重,教训不可谓不深刻。更重要的是,从这些个案出发,探索建立健全完善制度,全链条打击论文中介,从评价体系上消除不科学的导向,从科研目标上确立严肃求实的学风。
\n学术论文是科研工作者职称评审、岗位晋级、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。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,在巨大的发表压力下,个别科研工作者寻求一种捷径,这种畸形的需求就导致了“买卖论文”市场的出现。俗话说“哪里有需求,哪里就有生意”。这说明,遏止论文买卖,关键是在需求端发力,破除“唯论文”的不良导向。
\n论文的重要性不容忽视,但不能成为“唯一”评价标准。对于专业科研人员,要破除“以论文论英雄”的评价机制,建立科学、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,防止科研人员迫于职称晋升、业绩提升等压力,搞论文造假、抄袭或代写,鼓励和引导他们做那些周期长、有原创性、前瞻性的课题。
\n同时,加大对论文写手、买方的打击力度。对于代写论文、买卖论文的行为,要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查处,同时要健全相关法规和学术诚信体系,形成完备的制度约束,逐步推行实行论文造假“一票否决制”。对于学术期刊也要加强监管,进一步完善期刊准入和退出机制,建立期刊黑名单制。
\n杜绝买卖论文现象,在时间上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,只有努力破除“以论文论英雄”的不良风气,强化分类考核评价导向,特别是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、贡献和影响,减轻不必要的、机械的论文发表数量压力,才能从根本上缓解高校人员的“论文焦虑”,袪除论文买卖痼疾。
\n上游新闻评论员 康磊
在线配资炒股开户,力创配资,财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